场景一:
今天,小A来到生活区,他看到只剩一个“乒乓球排排队”的游戏材料,四处张望了一分钟,他很无奈地拿起材料,坐了下来。他拿起乒乓球,迅速地把一个一个的格子都装满了乒乓球,成功了一次之后大概觉得速度太慢了,开始一下子拿起好几个球放上去,再用手撸撸平,反复两次次之后,又把球装满了每个空格。我走过去提醒他:“有的格子上面都有颜色的标记,仔细看哦。”他一看,立刻明白了,把球全部倒回原处,然后把有颜色标记的格子装上对应颜色的乒乓球,但是对于没有颜色标记的格子,他还是随意摆放进去,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装乒乓球。最后,有两个格子没有装上乒乓球,他就被旁边的游戏吸引了过去,跑去玩别的游戏了。
分析:
可以看出小A对于“乒乓球排排队”的游戏不是很感兴趣。游戏中,小A和材料有互动,当他看到一个个的格子,他马上意识到要用乒乓球把它们装满,在装球的时候手指也比较灵活,过程十分迅速。但是对于游戏的隐性提示,小A完全没有注意到,观察能力较弱。缺乏挑战的精神,操作中显得较无目的性,感觉只要把球放进格子就完成了任务。没有探索出更多的给乒乓球排队的方法。在游戏的持久性不够。
场景二:
今天,小B和小C来到生活区,他们拿起“乒乓球排排队”的游戏材料,两人分别开始把球放入格子,小B说:“你看,我放的比你快。”小C说:“我更加快。”说着加快了放球的速度,没过五秒钟,两个球就掉在了地上。小B说:“你看,你球掉地上了,而且这里贴了红的点子,你放了粉色的球,你输了,我赢了。”小C很不服气,小B说:“我们再来一次吧。”我说:“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球,分一分,两个人的球数量是一样的,这样才公平,对吗。”两个人点点头,小B来分球,自己一个,小C一个。一开始分到最后小B拿了5个球,小C拿了7个球。我提醒他们再数数,小B马上每人拿了1个球给小C,开始新一轮的游戏。
分析:
从两人的游戏中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起游戏的意识,游戏中也体现了初步的竞争意识。小B在游戏中起主导地位,包括对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监督,在游戏中的胜利欲望也比较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能够做出有效的动作:“你一个、我一个”分球来推进游戏的合理、公平进行。小C在游戏中比较被动,游戏中的每个动作都是在小B的带动下,具备初步的竞争意识,语言交往能力一般。两人在游戏中都没有探索出更多的游戏方法,游戏的内容比较单一、缺少挑战性。
思考:
根据对孩子们的观察之后,我对材料进行了改进。
第一,调整并替换材料,结合“白天和黑夜”主题,创设一个“乒乓球路灯亮”的游戏,内容的实质还是给乒乓球队,有趣的游戏情景更加吸引幼儿,幼儿会自发地思考如何让路灯都亮起来,如何让路灯亮的更加好看。
第二,把材料的难度增加,我增加更多的颜色的乒乓球,增加一些勺子、筷子,让孩子在操作时更多思考、更多挑战。
第三,提供一些“路灯亮起来“的操作卡,幼儿可在遇到困难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有新的游戏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