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建设 > 师资培训 > 正文
联盟体学习读后感——以家长为本,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促进幼儿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8-10-22    作者:陈海英   点击率:

以家长为本,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家校合作50例——区域设计与学校智慧》有感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成果。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送走了一届大班的毕业孩子,我迎来了新一届的小班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面对个性日益倔强的孩子们,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家长们,幼儿园教师如何获得家长的鼎力支持、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呢?

看了《家校合作50例——区域设计与学校智慧》一书,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一线教育实践,有了一些想法:

1、 信息时代,利用多媒网络,建立联系方式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几年前,我们老师可能只有通过电话的方式才能与家长进行及时的联系,但是现在多媒体网络的诞生,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与家长们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就我们这届小班,我们老师就建立了QQ群、微信群、晓黑板、园园通等许多联系方式,总有一款是家长喜爱的。

3岁的孩子就离开父母的怀抱,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孩子们难免有哭闹和情绪不稳,而家长们难免有焦虑和担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老师在暑假的时候就不断的在各个群里推送相关的育儿经验,如: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哭闹、开学八问八不问等。提前安抚家长们的焦虑。

开学后,有的孩子来园哭闹厉害,家长们难免一直耿耿于怀,老是发信息问孩子的情况,我们老师就把孩子们开心玩乐的照片及时的发给家长,解除家长的疑虑。通过有效的沟通,开学才两个星期,家长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疑虑,放心的把孩子们交到老师的手中,孩子们也没有了哭闹,和老师一起唱歌游戏很欢乐。

2、 分析家长,针对不同个性,区别沟通方式

谚语说:人上一百,各形各色。在教育一线从事了十几年,什么性格的家长都碰到过,每带一届新生,都会碰到不同个性、不同要求的家长们。碰到个性强烈的家长,老师们往往担惊受怕、受尽委屈。这个时候,老师们不要怕麻烦,利用每天睡前的一点时间,分析家长的不同个性,反思和家长的沟通方式。

有的家长比较内向,不善于当面和老师交流的,老师可以多用短信的方式与其交流;有的家长个性直爽,喜欢叽叽咋咋说的,老师可以多多当面的交流,效果会更好;有的家长个性强势高高在上的,老师也不必唯唯诺诺低人一等,要让家长知道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比他更有发言权;有的家长眼高于顶只看到自家孩子的优点不肯接受缺点的,老师不妨让他与班中其他孩子比较,用事实说话。

祖辈的家长更注重孩子们是否吃饱穿暖的问题,老师们可以和爷爷奶奶们多交流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父母更注重孩子们学习方面问题,老师可以和爸爸妈妈多交流孩子学的儿歌、歌曲等。

3、 多种形式,通过传统节日,邀请参与活动

小班新生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方方面面都不熟悉,老师们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多多利用一些传统的节日,邀请家长们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家长们真正的走进班级。

比如小班开学第一天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们参与幼儿园半日的活动,让家长们直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有效的消除家长们的各种焦虑。又如临近中秋节,老师邀请个别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做小饼干、做做月饼,既增加了亲子间的感情,又让家长有了“主人”的感觉,对班级的活动更有积极性。

4、 换位思考,全力培养孩子,得到鼎力支持

其实,家长、孩子、教师是“三位一体”的,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由于思考的方位不一样,往往会有矛盾存在,其实,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来考虑,许多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星期一的早上,我看到有四个孩子的被子没有拿回家,还放在小床上,其他的孩子杯子都拿回家去洗晒了,这四个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上周五没能拿回家,我就把四个孩子的被子拿到阳台晒一晒。不久,袁袁的奶奶来了,想换床被子,见老师帮袁袁晒了被子,非常的感激,一直谢个不停。袁袁奶奶还把这事告诉了班级里其他的奶奶,奶奶们言语间都对我非常的“尊敬”,一件小小的小事,我只是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让奶奶们在细微之处看到了我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照顾,让她们更加的放心把孩子交到我的手里,自此之后但凡班级里需要什么材料了,奶奶们总是积极的帮我想方设法的找来,鼎力相助于我。

家校合作:是指教育者与家长(和社区)共同承担儿童成长的责任,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两支最重要力量,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才能在突出各自的教育特点,形成综合力和协同力,促使儿童顺利社会化。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