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提要:
“85后” 作为含着蜜糖出生的一代人,85后的年轻人们,自己的自理能力尚不能得到很好的肯定,那么他们是否能有为人父母的样子?他们在自己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有什么想法?自理能力,简单而言就是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包括了:生活自理能力,游戏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自理能力。后三者往往被大家所忽视,因此,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帮助八五后家长首先在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有一个新的认识,其次,也想通过调查以及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和指导八五后家长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陈鹤琴先生曾说:“孩子想干的事情尽量让他去干,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
而现在家庭结构模式造成观念上的矛盾,传统的观念导致对自理能力的认识有误差、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方法等都造成了现在孩子不愿意动手、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幼儿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跃跃欲试,有着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欲望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的各种劳动。在幼儿的“二期课改”中我们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教师也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在新教材“学习”、“生活”、“游戏”、“运动”中,都贯穿了对自理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幼儿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也会给将来的学习、生活、处事带来极大的影响。相反,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八五后家长认识到对幼儿从小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并能引起重视,通过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从而使幼儿园与家庭达成同步教育的目的,并探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指导八五后家长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自理能力着手,促进幼儿自理能力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路径
课题组成员:朱芳、黄春叶、马瑶瑶、徐卫华、顾芸芸
本课题研究从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历时一年半,主要研究对象为本园的中大班幼儿,因此,本课题研究指向的是“指导85后家长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实践研究”。
1、学习研讨,把握理念
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领会《纲要》、《指南》的精神,课题组着重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情报的收集与学习。通过学习、讨论、辩论等形式,使教师对“自理能力”的概念,指导家长的方法,以及表演游戏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认知,并进行了情报研究。
2、分析现状,探究原因
如今,社会普遍的是“6+1”的家庭模式,即:一个孩子,六个家长(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下,一个孩子被六个大人呵护着,各种宠爱,包办代替现象都一一出现。即使年轻的家长,观念比较新,也希望去培养自己孩子的自理能力,但是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忙碌于工作的他们,很少有机会去教养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父母照顾。祖辈们对孩子的疼爱毋庸置疑,他们怎么会舍得让孩子去做事情,只要他们健康,平安,快乐,他们什么都愿意为孩子们做。在他们心里,总觉得孩子们还小,很多事情没必要让他们做,太可怜了,等长大了一定会的。其实,他们只考虑的是会不会的问题,却没有考虑愿不愿意的问题。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隔代的爱,会演变成隔代的害。年轻的家长,面对自己的长辈也是无能为力。一句建议的话,往往会换来“你觉得我带的不好,那么你来带,你有时间带吗?”这样的家庭模式,造成两代人在培养孩子上的不同观念的碰撞,往往是以年轻的一代屈服为结局。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自理能力只是简单的生活方面的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物品之类的,其实远远不止。自理能力除了生活自理能力外,还包括:学习自理能力,游戏自能力以及社会交往中的自理能力。诸如:学习活动中自己解决困难,游戏中的自己寻找操作材料和替代物以及社会交往中自己寻求伙伴等都属于自理能力。“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幼儿随着心理、生理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一切跃跃欲试,有着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欲望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他们渴望参与成人的各种劳动。在幼儿的“二期课改”中我们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之一,教师也更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在新教材“学习”、“生活”、“游戏”、“运动”中,都贯穿了对自理能力的要求。
3、实践研讨,深入研究
为了让课题顺利开展,对教师进行系统的课题研究辅导学习,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课题内容。以课题组为主阵地,开展专题研究。结合小组学习、集体论坛、沙龙活动、分组讨论等方式,抓住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困惑,在组内抛出,引起大家共鸣并进行辨析。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搜集素材——梳理儿歌、故事——家长讲座——沙龙活动——个别指导,不仅使八五后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家长知道了很多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
4、整理总结,提升成果
课题组在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培养幼儿自立能力的儿歌、故事,提炼了指导家长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活动素材、故事、儿歌、活动照片等。还创设了“资料库”,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更充分的科学依据,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研究结果
(一)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再认识
幼儿自理能力:自我服务的一种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包括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游戏中的以及社会交往中的。
1、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会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如:小班幼儿会穿脱衣裤鞋子,会自己大小便,会自己洗手,会自己动手吃饭等。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和家长都应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更好的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是形成幼儿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基础。
2、学习自理能力
很多人会问:学习就学习呗,还有什么自理能力的说法。有些人或许只听说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其实学习中自理能力其实也是学习习惯的一种表现。学习中的自理能力关系到一个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的效率。
3、社会交往自理能力
社会与交往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他们参与与人游戏、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从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特点之一手的动作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很大关系。生活自理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小班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小班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1、培养学会自理,有效促进大脑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充满竞争、机遇和挑战,孩子们需要依靠自身的本领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未来的生活。有位日本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锻炼其手指的活动能力,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促进孩子全部智能的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意义深远。
2、尽快学会自理,更快适应集体生活。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也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能主动地与同伴、老师交流等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社会责任感。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对小班幼儿来说动手能力很薄弱,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而进入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扣洞对不齐,硬着头皮自己学,一、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要利用集体氛围,设下诱饵让他们试着自理,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的方法
在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是方法单一,没有把握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于是指导家长以生动形象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 力。我们向家长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下:
(1)示范模仿法。即作为家长,首先必须起到带头的榜样作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自理能力。我们做家长的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起个好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怎样去教育你的晚辈做到呢?显然是不现实的。当你们自己没有做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冒出一句“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作家长的情何以堪,威信何在?比如在进餐方面,卫生习惯方面,生活细节方面等都要严以律己。别以为孩子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的小眼睛可亮了。
例如:早上家长送孩子来园时,有的家长很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孩子也会马上跟着大声地说“老师早”。同样,有的家长走进来,和老师毫无交流的,孩子也是静悄悄地走进来,做到自己的位子上,不会和老师打招呼。
(2)情感诱导法。利用故事、儿歌、图片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例如:每天早上来园和下午离园,小朋友都要和老师打招呼,老师就在教室门口贴了“离园三件事”、“来园三件事”的图片,引导幼儿每天早上要和老师问早,下午放学要和老师说再见。
(3)语言指导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家长向我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为什么每次我让孩子学习做事情,他们都没有兴趣呢?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我们要把学习融入到一定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才感兴趣,即在做中学。
比如在家整理玩具时,我们可以形象的说:“玩具宝宝要下班休息罗,宝宝,快把你的玩具朋友们送回家吧。记得奥,刚刚你从哪个家里把他请出来的,现在还是要把他送到那个家里,否则玩具的爸爸妈妈找不到他们会担心的。”
同时,作为家长还可以借鉴幼儿园整理玩具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专门的筐或者柜子,做上相应的标签。在孩子们能把玩具好好地送回家后,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孩子自己收拾的习惯很快就能养成了。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求孩子养成把自己的衣裤叠放整理的好习惯。同样,孩子们更容易被一些儿歌所吸引,儿歌既有利于孩子们记忆步骤,他们会自我沉浸在儿歌的情境中,有模有样,非常有耐心的按照儿歌的提示整理衣裤。
如:叠衣服:衣服小宝宝,快来睡个觉,(把衣服铺平),左手抱一抱,(把左袖子对着中间襟压平),右手抱一抱,(把右袖子对着中间襟压平,并压在左袖子上),先来点点头,(把衣服上的帽子压下来),再来弯个腰。(沿着中间对折一下,衣服就折得平又平了。)叠裤子:小裤子,平行放,好朋友,碰一碰,大家再来弯弯腰,我的裤子叠好了。穿套头衫:小衣服,放放好,我来钻洞洞,先钻一个大洞洞,在钻两个小洞洞。教师在指导家长时,边念儿歌边操作给他们看。
(4)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教育,充分调动幼儿看、听、说、做等感官运用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自理能力。
例如:开学初期,我们就向家长说明了在之后的主题活动中,希望家长们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符合主题内容的一些资料。在十月初的“亲子乒乓小制作”评比活动中,家长们纷纷交来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说是他们的,因为里面没有孩子们制作的一点痕迹,完全是一个成人的成熟的作品,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怎么做的,运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利用废旧材料。家长们告诉我:老师,这也太深奥的,孩子怎么会懂,让他们笨手笨脚的做,还不如我帮他们做了。想想是要参加展出的,总不能丢脸吧,孩子做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手。当然,毕竟是小年龄的孩子,在解决问题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家长就像生活自理能力一样,千万不要包办解决。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的工具和素材,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和取放。就这这次的亲子活动,家长能够完全可以把主动权留给孩子,他喜欢什么,希望做什么,孩子们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在决定制作什么之后,还是问问孩子,你觉得可以用什么东西,和孩子一起收集,制作过程中,孩子可以做副手。这样整个活动的意义就达到了,孩子们不再会是一头雾水。整个过程对孩子提升动手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面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5)游戏练习法。游戏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有好的作用。如可在“娃家家”游戏中幼儿可以练习穿衣服的顺序和方法,练习洗脸、洗手的方法等。
例如:玩具宝宝找家
游戏中,最基本的要让孩子学会整理玩具,知道哪里拿的,要放回到哪里,即无归原处。这就是小班游戏中最基本的自理能力的表现。
通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家里都有好多的玩具,但是孩子们是从来不整理的。因为,有他们的家长们包办代替了,祖辈们觉得孩子们多辛苦,整理玩具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消耗体力,他们把自己整理时的消耗体力称之为锻炼什么,而孩子们就是浪费体力。做父母的,平时生活节奏快了,看到自己的孩子整理东西耗时长,效果不佳,想想还不如他们自己来比较痛快,三下五下就全部搞定,他们更看重的是时间。长期以往,孩子们这方面的意识就会淡泊。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们不会,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幼儿园里幼儿在游戏结束后,如何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整理玩具。我们也将娃娃家整理前和整理后两张照片给孩子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更加愿意去那个娃娃家。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和不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该怎么办。孩子们自己没有整理的经验,但是生活中,他们会看到家人整理家中物品。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说道把娃娃家整理一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和做老师的就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便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整理的一个环境。幼儿园里,我们幼儿园为孩子们都提供了实物照片和框对应,实物与影子对应,以及和实物底部形状大小一致的嵌入式整理。
当然,家里面没有必要那么复杂,我们可以为孩子多准备几个储藏柜,整理箱,在上面贴上玩具的实物照片,告诉孩子,你是这些玩具宝宝的主人,主人要负责把玩具宝宝送回家,能把玩具宝宝按时送回自己家的主任最棒了,玩具宝宝以后还会愿意跟你做好朋友。这样家园一直的教育,更加有利与孩子们的发展。
(6)进步记录法。运用表扬等正强化的评价方式,及时作出肯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运用表扬的激励作用,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例如:家长可以准备一张表格,孩子又进步了就奖励一颗五角星,等集满一定数量的五角星可以等到一样小奖品,这样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四)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1、多样式的家园指导
家长毕竟不是教育者,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培养,他们可能在孩子的指导方面缺乏一定的方法,或许是有方法但不科学,不适宜。在小班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指导活动,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活动,家长沙龙,个别的家访,家园联系手册,电访等,然而教师在开展指导活动是不能单一的运用一种形式,而硬把集中,网络等,形势灵活综合运用,如针对个别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生活时缺乏方法,我们就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家访,电访,网络向家长介绍。又如对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运用家长会,家长沙龙进行经验交谈。帮助家长寻找培养捷径,家长接受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参加活动掌握一套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从而去教导孩子,使其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提高。在互动中,各自说说自己的经历经验,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次活动,我们就能收集到很多的方法
2、有针对性的指导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每次的家长交流,尤其是集体形式的交流,有利于收集更多更好的案例,方式方法。当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某一个孩子,家长和老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关的教导。另外,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运用什么方法和形式,要看不同家长的情况。切记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也会对老师的指导分析能力大打折扣。我们可以请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家长向经验贫乏的家长介绍自己是如何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些在培养孩子自立能力有困惑的家长,也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我们老师可以根据相应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剖析,总结。我发现家长们更容易被生活中实实在在出现的事例感兴趣,枯燥的理论他们不太接受。
四、研究的效果
(一) 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通过这一次的研究,老师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教师指导家长的能力提高了,
与家长家长更容易沟通,更亲切、更随和。家长和教师沟通时更轻松,因此,现在家长愿意与教师沟通。教师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沟通时会 采用更便捷的方式和手段,有效避免了家长工作忙碌见面少 所带来的不便。教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每周都会 有多次和家长沟通,了解幼儿自身和家长教养情况,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最近的表现以及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获得宝贵的家教经验。
(二)家长的教养观念逐渐转变,不断提高育儿能力
本次课题研究,我们首先通过了解八五后家长对幼儿自理能力的认识现状分析,接着通过一系列措施,根据不同家长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指导形式知道八五后的家长能有效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自理能力。家长的态度有被动接受到主动的积极参与,说明我们的指导方案是可行的,我们的实践活动是成功的。在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园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应该做有准备的教育,事先设想孩子可能的反应,做好应对预案。制定科学的标准。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要想好了再在上面做画,不要画完了再修改。
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我们家长和教师一起配合,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重视幼儿自理能力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作为我们教师要帮助八五后的家长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去培养,在反复的实践总结中积累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仅仅是教师在幼儿园可以做到的,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也不光是八五后家长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孩子整个家庭的事情,因此八五后家长在自己提高自理能力的认识以及提高自己自理能力的基础上,一方面要配合专业机构的老师,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好家里的成员做到家园一致,家庭一致。
五、问题与讨论:
1、幼儿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社会、家庭、幼儿园达成共识。
陈鹤琴老先生非常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说:“幼儿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儿园哪一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年开展的家园合作教育证明,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密切配合、协同合力、共同架起家园共育的彩虹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2、家庭教育中,探索不同家庭模式的指导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教育这项系统工程里,家庭和幼儿园可以说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大因素。因此,要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和家庭二者必须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但如今,八五后作为备受争议的一代陆续为人父母,成为了幼儿园家长的主力军队,他们的想法和观念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社会问题造成的处于“未断奶期”或者“半断奶期”的八五后家长,怎样配合教师处理“4+2+1”家庭模式,以及“5+2”教养模式下的家园合作呢?八五后的家长在个性,学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又将如何协调好祖父辈的关系,使其有利于家园合作的顺利进行呢?顺应时代潮流,探索新型的家园合作教育模式深化幼教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势在必行。只有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变化的家园共育新模式,才能使不断开拓家园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意义深远。
参考资料:
[1]《家园合作培养新入园幼儿自理能力[J]》,张爱花,《山东教育》,2002年30期;
[2]《谈谈幼儿生活能力培养[J]》,陈玲,《教育导刊》,2002年24期;
[3]《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孙云晓,《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1月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5]《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陈金华,杜学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年
[6]《浅谈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韩晓贝《青春岁月》,2010年12期
[7]《论幼儿教育中的交往》,易凌云,《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2期